当前位置:
广场故事 >>
space X的技术到底怎么样 ... >> 详细内容
space X的技术到底怎么样?
【 广场故事 】2018-02-09 00:45:45
师伟
我们再说第二部分,Space X的技术到底怎么样?
其实,也就是谈谈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的SPACEX那台让无数人都在“找爹”的梅林发动机。
到目前为止,Space X对于自己发动机技术的来源一直闭口不谈。
这里,首席再提醒一下:SpaceX 不是来给NASA做贡献的,也不是为了人类的航天未来做贡献的,它只是来赚钱的。
既然是互联网公司,那一定会做到:花最少的钱,办最多的事,搞最大的“媒体效应”。
2001年,马斯克带着1000万美元直奔莫斯科买火箭,找到了Kosmotras公司的老板,请注意这家公司,俄国航天部门的“白手套”,拳头产品是“第聂伯”火箭,又叫做SS-18“撒旦”导弹。
但马斯克直接被拒绝了。
1年后,马斯克再去莫斯科买火箭,团队中间多了一个人:麦克格里芬,这个人4年后被小布什提名为NASA的第11任局长,在当时,他的身份是in-Q-tel公司的CEO。
这个公司是CIA的“白手套”,1999年成立的风投,专门为CIA在市场上寻找最先进技术。这家公司在国内也有投资。
所以,马斯克这个人没那么简单的。
马斯克当时思路就是赶快买火箭,买了就发射。想法很好,但俄国人不卖!
于是他要自己造,因为此时,他找到了三个灵魂人物---TRW公司的Tom Mueller、波音公司的Tim Buzza(德尔塔火箭15年之久的制造主管),麦道公司Chris Thompson(麦道三角快帆“DCX”项目,火箭回收技术的创始人)。
这里重点说说,TRW公司,这是一家专门服务美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动机公司,在1999年的时候,业界有一篇论文评价了他们公司的一台发动机:对于大型助推火箭发动机,可以通过少量地降低发动机性能而使其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.这种超低成本的助推液体火箭发动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。TRW 公司在这台发动机里推出了针栓式喷注器设计、加衬烧蚀燃烧室/喷管和低成本箔轴承涡轮泵等技术。
好了,讲了一堆背景了,开始说发动机。第一阶段发动机研制开始的时候,是典型的“多快好省干事业”的做法。
这个就是梅林1A发动机(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障碍小!省钱!),这也是Space X的干爹是NASA这个段子的由来。因为这台发动机唯一的亮点就是燃烧室的针栓式喷注器,“找爹党”都认为这是阿波罗登月舱下降段的变推力发动机技术。但其实这就是Tom Mueller从TRW公司带来过的“遗产”。
总的来看,梅林1A发动机,就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“先做再说”理念的产物,如果要在国内找个“徒子徒孙”,首席认为摩拜和OFO的第一代自行车就是----虽然膈屁股、卡裤裆、费力气,但就是敢推到市场上来。
梅林1A的数据实在是太难看了,因为毕竟是“民科”公司设计的产物。可,互联网公司不是有风投嘛,反正花的不是我的钱,于是,利用梅林1A,Space X开始试射火箭,检验发动机性能就开始了。2006年3月25日,猎鹰1号火箭首次发射,但发动机在发射中着火了,回收失败。
带着这个可怜的结果,第二阶段发动机研制开始了。互联网名词叫做“迭代”------梅林1B出现了,但跟没出现差不多,因为技术上没有进步,也从来没有上天过。
经过漫长的的等待,梅林1C出现了,Space X算是有了一台“可以用的发动机”,即使是这样,跟RD180比起来,梅林1C的数据只能用四个字形容:平庸之极。
说到这里,一定有很多人问,梅林发动机这么差,为啥NASA一定要吊死在Space X这棵树上呢?
口可口可,这就要说一说,资本主义的“制度优越性”了-----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并不是兜里没有好东西,有,而且不少,但是,NASA你得给钱,你不给钱,我就不用;当然啦,你如果要给钱,就得按照我们两家确定的价格给,不然我还是不用;最后,你就是给了钱,我也不一定会自己研发,因为要省成本嘛。为了“省成本”,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“自断手脚”,置灯塔的国家利益不顾,在“造不如买、买不如租”的理念指引下,直接赖上了RD180发动机。
2017年9月,美国国防部发布了新合同:向ULA购买安装了RD180发动机的“宇宙神—5”火箭直至2025年;2028年前继续购买RD180发动机。要知道,这离1999年,灯塔第一次购买RD180发动机,已经过去了快20年了,美国人仍然没有研发出跟RD180一样的发动机。
灯塔国防部在2016年底曾经出了一份报告:灯塔从零开始研发,需要5年时间才能研发出跟RD180一样的发动机,而洛克希德公司库存的RD180只能用2年,剩下3年基本“干等着”,或者让欧洲人、东部强国发射。
于是,望着这么大一份“蛋糕”。Space X终于暴露了自己最大的野心----什么狗屁去火星!什么狗屁送火箭、送跑车!都是假的!我的目标就是军方的发射合同。
在“人有多大胆、地有多大产”的口号指引下,历经10年时间后,2016年底,梅林1D的plus版本,终于出现了。在NASA已经“顾不了颜面”走上前台的猛烈支持下,梅林1D的海平面推力从最早1A型的34.6吨升至86.2吨(RD180海平面推力390吨笑而不语)
只有这么一款发动机,又要赶在下一轮融资之前尽早盈利,咋办?
就只有“赶鸭子上架”了。这也是猎鹰9号捆绑9个发动机,猎鹰重型捆绑27个发动机奇葩场景。
资本可不管成功率[二哈][二哈]
其实,也就是谈谈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的SPACEX那台让无数人都在“找爹”的梅林发动机。
到目前为止,Space X对于自己发动机技术的来源一直闭口不谈。
这里,首席再提醒一下:SpaceX 不是来给NASA做贡献的,也不是为了人类的航天未来做贡献的,它只是来赚钱的。
既然是互联网公司,那一定会做到:花最少的钱,办最多的事,搞最大的“媒体效应”。
2001年,马斯克带着1000万美元直奔莫斯科买火箭,找到了Kosmotras公司的老板,请注意这家公司,俄国航天部门的“白手套”,拳头产品是“第聂伯”火箭,又叫做SS-18“撒旦”导弹。
但马斯克直接被拒绝了。
1年后,马斯克再去莫斯科买火箭,团队中间多了一个人:麦克格里芬,这个人4年后被小布什提名为NASA的第11任局长,在当时,他的身份是in-Q-tel公司的CEO。
这个公司是CIA的“白手套”,1999年成立的风投,专门为CIA在市场上寻找最先进技术。这家公司在国内也有投资。
所以,马斯克这个人没那么简单的。
马斯克当时思路就是赶快买火箭,买了就发射。想法很好,但俄国人不卖!
于是他要自己造,因为此时,他找到了三个灵魂人物---TRW公司的Tom Mueller、波音公司的Tim Buzza(德尔塔火箭15年之久的制造主管),麦道公司Chris Thompson(麦道三角快帆“DCX”项目,火箭回收技术的创始人)。
这里重点说说,TRW公司,这是一家专门服务美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发动机公司,在1999年的时候,业界有一篇论文评价了他们公司的一台发动机:对于大型助推火箭发动机,可以通过少量地降低发动机性能而使其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.这种超低成本的助推液体火箭发动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。TRW 公司在这台发动机里推出了针栓式喷注器设计、加衬烧蚀燃烧室/喷管和低成本箔轴承涡轮泵等技术。
好了,讲了一堆背景了,开始说发动机。第一阶段发动机研制开始的时候,是典型的“多快好省干事业”的做法。
这个就是梅林1A发动机(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障碍小!省钱!),这也是Space X的干爹是NASA这个段子的由来。因为这台发动机唯一的亮点就是燃烧室的针栓式喷注器,“找爹党”都认为这是阿波罗登月舱下降段的变推力发动机技术。但其实这就是Tom Mueller从TRW公司带来过的“遗产”。
总的来看,梅林1A发动机,就是典型的互联网公司“先做再说”理念的产物,如果要在国内找个“徒子徒孙”,首席认为摩拜和OFO的第一代自行车就是----虽然膈屁股、卡裤裆、费力气,但就是敢推到市场上来。
梅林1A的数据实在是太难看了,因为毕竟是“民科”公司设计的产物。可,互联网公司不是有风投嘛,反正花的不是我的钱,于是,利用梅林1A,Space X开始试射火箭,检验发动机性能就开始了。2006年3月25日,猎鹰1号火箭首次发射,但发动机在发射中着火了,回收失败。
带着这个可怜的结果,第二阶段发动机研制开始了。互联网名词叫做“迭代”------梅林1B出现了,但跟没出现差不多,因为技术上没有进步,也从来没有上天过。
经过漫长的的等待,梅林1C出现了,Space X算是有了一台“可以用的发动机”,即使是这样,跟RD180比起来,梅林1C的数据只能用四个字形容:平庸之极。
说到这里,一定有很多人问,梅林发动机这么差,为啥NASA一定要吊死在Space X这棵树上呢?
口可口可,这就要说一说,资本主义的“制度优越性”了-----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并不是兜里没有好东西,有,而且不少,但是,NASA你得给钱,你不给钱,我就不用;当然啦,你如果要给钱,就得按照我们两家确定的价格给,不然我还是不用;最后,你就是给了钱,我也不一定会自己研发,因为要省成本嘛。为了“省成本”,洛克希德马丁和波音“自断手脚”,置灯塔的国家利益不顾,在“造不如买、买不如租”的理念指引下,直接赖上了RD180发动机。
2017年9月,美国国防部发布了新合同:向ULA购买安装了RD180发动机的“宇宙神—5”火箭直至2025年;2028年前继续购买RD180发动机。要知道,这离1999年,灯塔第一次购买RD180发动机,已经过去了快20年了,美国人仍然没有研发出跟RD180一样的发动机。
灯塔国防部在2016年底曾经出了一份报告:灯塔从零开始研发,需要5年时间才能研发出跟RD180一样的发动机,而洛克希德公司库存的RD180只能用2年,剩下3年基本“干等着”,或者让欧洲人、东部强国发射。
于是,望着这么大一份“蛋糕”。Space X终于暴露了自己最大的野心----什么狗屁去火星!什么狗屁送火箭、送跑车!都是假的!我的目标就是军方的发射合同。
在“人有多大胆、地有多大产”的口号指引下,历经10年时间后,2016年底,梅林1D的plus版本,终于出现了。在NASA已经“顾不了颜面”走上前台的猛烈支持下,梅林1D的海平面推力从最早1A型的34.6吨升至86.2吨(RD180海平面推力390吨笑而不语)
只有这么一款发动机,又要赶在下一轮融资之前尽早盈利,咋办?
就只有“赶鸭子上架”了。这也是猎鹰9号捆绑9个发动机,猎鹰重型捆绑27个发动机奇葩场景。
资本可不管成功率[二哈][二哈]
上一篇: 丑陋的香蕉人
下一篇: 马斯克猎鹰炒作的失败
对不起,没有相关评论!